衡碑顶重心的作用,使碑身牢固稳当。碑首的中层比上、下层和碑身都要宽大,四面较碑身突出六十厘米,从上往下逐渐收缩,略带弧形,上面是祥云浮雕;碑首的第三层上下平直,正面中间篆刻额文,额文两边有双龙飞舞浮雕,两侧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碑(7张)是麒麟浮雕。碑身刻《大唐嵩阳观纪圣德感应颂》,隶书25行,每行53字。碑阴刻有宋熙宁辛亥张琬等名家题名,欧阳永叔和游人的题记则撰于碑的背面和两侧。碑座为长方形,四面刻有石,前后各三个,两侧各两个,共十个。每个内有一尊浮雕武士像,一手高举扬舞,一手抓住动物,有鱼,有蟾,有蛇,各像不一,但都鼓目凸腹,开档丁字步,或作对阵欲斗姿势。这座碑刻石质坚硬细腻,雕工极为精致,是我国唐碑的优秀代表作之一,也是现存最大的唐碑。
嵩山观星台,即告成观星台,大约建于1276年,嵩山观星台设计者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嵩山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摇篮。唐代僧人一行在会善寺编修了《大衍历》。当时像登封观星台这样的建筑在全国有27处,而历经数百年沧桑,登封观星台成为硕果仅存的一座。此观星台距今已有700余年历史,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天文科学建筑物之一;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家在天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在世界天文史、建筑史上都有很高的价值,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授时历》:嵩山观星台的设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据此可以昼测日影,夜观极星,以正朝夕。郭守敬通过实地测验,掌握了日月星辰和地球的运转规律,测定出一年二十四节气、夏至和冬至、春分和秋分的精确时刻,实行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推算出一个回归年为365天5时49分12秒,与科学仪器的测定仅相差26秒,与世界上通用的“格里高利历”分秒不差。但我们的授时历比格里高利历早300余年。
嵩山同其它名山一样,是座文化山。中国多姿多采的传统文化在此交融荟萃。除已经中国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佛教文化外,中国古文化的遗传以及儒家文化、道教文化也在这里蓬勃发展。
嵩山及其周围儒释道文物遗迹十分丰富,现分别加以介绍。
儒家文物遗迹,最重要的一处是嵩山之阴——北麓偃师市佃庄镇的东汉太学遗址。太学,可以说是古代的“国立大学”,是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东汉太学于光武帝时始建,汉质帝时,太学学生达三万余人。东汉熹平年间,由大学者蔡邕等把儒家经书以隶体丹书刻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史称《熹平石经》。石经立起后,每日观览摩写者甚众,出现“车乘日千余辆,填塞阡陌”的盛况。曹魏正始年间,又在太学刻立石经28块,以大篆、小篆、隶书三体所书,称为《正始石经》,亦称《三体石经》。西晋时,太学学生多达七千余人。解放前后,出土的熹平石经保存下来的约有八千余字,正始石经保存下来的约有二千五百余字。解放后,对太学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得知太学原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面积达三万平方米以上,西部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在遗址内发现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一排排夯土房基井然有序。创建于一千九百多年前的“国立大学”,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教育史上谱写了光辉的一页。(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辟雍”是“天子之学”的场地,是“行礼乐,宣德化”的地方。辟雍遗址,在偃师市佃庄镇岗上村东侧发现,遗址为正方形,长宽各170米,是一组完整的夯土建筑群,由4个不同方位的“品”字形夯基构成。东汉始建辟雍,曹魏、西晋延用。1931年,在辟雍遗址中发现西晋辟雍碑一通,碑文记载司马炎曾三临辟雍,巡视讲话,考察太学学生的“德行”、“通艺”,并进行赏赐。皇太子司马衷也两次来到辟雍与全体师生见面。碑阴还刻写了学官、博士、礼生、弟子等人的职别、郡籍、姓名。从学生的籍贯看,“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大部分来自十五个州、七十多个县,还有部分西域学生。从辟雍碑情况看,辟雍与太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登封嵩阳书院,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初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名嵩阳寺,为佛教活动场所;隋改为嵩阳观,为道教活动场所;五代改为太已书院;宋改为嵩阳书院,宋代名儒司马光、范仲淹、程颢、程颐以及明清诸儒都在此讲过学。书院现存建筑有:山门、先师祠、藏书楼等。书院内有汉封“将军柏”两株,唐至清各代碑刻21通。其中“嵩阳书院碑”为康熙年间立,碑文记载了嵩阳书院创建、重修情况,颂扬清耿介重修嵩阳书院及讲学的事迹。(编辑整理:少林禅院释德政禅师)。
程颢、程颐兄弟,世称“二程”,属于儒家系统的大学者。二程从北宋崇宁三年始定居嵩县程村,卒后葬于祖茔。宋哲宗特赐坟地祭田二千多亩,坟院中建祠。二程墓在今伊川县城西1.5公里处 -->>
“小疙瘩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xgedda.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