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常年赞助电子竞技的国际知名品牌厂商告诉记者:“造成这样的局面的原因是电子竞技在中国还处于一个发展阶段,厂商在一次投入之后不会立竿见影地得到更大的利益回报,所以许多商家一直处于观望态度,不会轻易地去赞助,这种局面还会持续很久。”
真正的“职业化”还遥遥无期?
对记者的调查结果表示认同并指出这是普遍现象后,中国最早的电子竞技选手之一、国内知名度极高的电子竞技比赛ESWC的组织工作者洪哲夫认为,现在媒体对于电子竞技选手“职业化”的宣传,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误导。
“有些人吹职业化是有目的的。说一年有多少多少亿美金的产值,说国家如何如何重视,都是为了自己的小圈子,想把大的资金引进来。”洪哲夫尖锐地指出,“有人把电子竞技的职业化进程和意义,抬得过高,吹得过狠,是非常不负责任和别有用心的”。
作为一个著名的电子竞技比赛的组织者,记者很惊讶洪哲夫为什么会说电子竞技“职业化”的坏话。
“电子竞技本身是一件好事,游戏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和反应能力,帮助人娱乐和交流。这都是毋庸置疑的,这也是电子竞技为何蓬勃发展的原因。但是,作为电子竞技的组织者,我们的本心是希望大家把它当做一种娱乐活动。
比如我们在国外接触的一些选手,很多是学业很不错的大学生和中学生,电子竞技玩得好,因此有人找他们,给赞助,他们将电子竞技当做一个副业或者兼职,自己的主业仍然没有荒废。”
“我最大的噩梦就是害怕一些十几岁的小孩子对妈妈说:我要去当职业的电子竞技选手。妈妈问,打游戏能当职业吗?孩子说:媒体上都说了,有人打游戏都挣了100万元了。”
洪哲夫十分关心选手的命运的原因,是他对一些急于进入所谓职业圈的年轻人的现状与前程感到忧虑:
“在三年到五年之内,中国仅有极个别的队伍可以达到真正的‘职业’状态,也就是可以以此为生,而且还不是很乐观。他们的未来更是堪忧。电子竞技和很多别的体育运动一样,选手的反应能力超过24岁就进入了衰退期。但在传统体育里,有一个尚可的职业体系去消化这些退役的选手,比如充当教练员、管理者,国家也有一些政策,比如免试进入大学读书、退役后由组织安排工作等。但电子竞技运动是完全没有这些政策保护的,这些选手除了将来到电子竞技公司做做低级的GM外,没有任何职业的前途,那些什么成为电子竞技教练之类的职业前景,目前还看不到或者说很不明朗。”
业内人士论断为何如此悲观?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在国内乃至整个世界范围内,电子竞技都没有形成自己的成熟职业体系。要想有职业化的队伍和选手,首先要有成熟的外部环境和职业体系。职业选手要养活自己,或者说有职业化群落出现,还要很长的时间。所谓职业体系的成熟,是商用模式的成熟。有稳定的市场,产生价值,解决就业。职业是整个体系的代名词,赞助体系、市场体系、媒体体系、观众体系、商业模式、手培训,只有成熟到这样的程度,才有真正的职业队伍出现。
以职业化最成熟的足球运动为例,它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商业模式和生态体系,除了运动员的培养体系外,还有职业联赛体系,有体育用品和足球相关产品的开发、球星的包装、广告和商业推广等等。现代足球1863年就诞生了;但标志其成为主流运动的世界杯1930年才举办起来,而职业球员致富、俱乐部发达,也不过是近几十年间的事情。整个产业的成熟走过了相当漫长的道路。
而看看目前的所谓职业化的电子竞技的商业模式,其实还很幼稚,仅仅是一些硬件和电子竞技厂商用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形象而已。至于玩家“玩票”组队和网吧揽客组队,就显得更加“幼稚”了。当一个婴儿在蹒跚学步的时候,各色人等为了自己的目的强行让他和刘翔比赛,会是什么结果?因此大多数电子竞技选手窘迫的生存状况,就不足为奇了。
但遗憾的是,众多怀着自己的竞技冠军梦的年轻人,却仍然义无反顾地冲进这个围城中,在纷繁的“欣欣向荣”的圈子中去承受他们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并在压力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