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也不可让土著太容易拥有大明国籍。否则无法培养出大明国民的骄傲感、爱国心。所以,朕准备给出这样几种拥有明国国籍的途径。其一,三代之内本分劳作,不违法犯罪,则第四代自动拥有国民身份。其二,考上秀才者。其三。充当军人为大明作战,在战场上表现勇敢获得勋章。”
朱高炽想了想,笑道:“果然是好。只要给了当地土著希望,他们自然不会拼命闹事。而且,这三个办法真是再好不过了。普通百姓,老老实实地干活纳税,熬过三代之后便成了大明国民。而当地土著中聪明些地,多半会努力学习中华文化,以便更快地获得国民待遇。而不那么聪明而又想快些获得国籍的,那便只能加入军队。当土著希望通过立下军功来获得国民待遇时。当地的统治便会更稳固了。”
“儿臣有几个萏荛之见。请父皇酌定。父皇曾经规定,海外新开辟的殖民地中。领主对非国民女子拥有第一夜权。这种情况下,当地土著女子很有可能会生下领主的子女。这种情况下所生的子女自然不可能与领主其他婚生子女拥有同样的权力,但可以考虑给个大明国籍……”
听到这里朱棣不禁一笑。
当初制定有邑贵族的相关制度时,朱棣将脑子里所记得地相关内容能照搬的都照搬了。朱棣依稀记得英国制定第一夜权时,本意是因为英国贵族都不愿意去相对贫困的苏格兰(要不然是爱尔兰?)。所以英王便特意制定了这条法律。结果还不错,确实有些贵族是冲着这种权力而接受了相对贫瘠的采邑。想到这条制度对大明国民去海外建立殖民地应当同样有吸引力,所以朱棣稍一犹豫后便照搬了——但愿这个世界上没有女权主义穿越者,不然肯定会被气死。
见朱棣面带笑意,朱高炽得到了鼓舞,于是接着说道:“其二,父皇曾经规定异族通婚一般情况下子女应当随父,但既然是为了加强海外领对帝国本土的向心力,何不规定海外领中父母一方为大明国民者,此人便自动拥有大明国籍?其三,信仰这一条也很重要,具体怎么做儿臣一时半会还没想清楚,可以令礼部僧录司研究一下该怎么规范海外领的宗教信仰问题。”
听着朱高炽侃侃而谈,朱棣突然心里一震,象是被提醒了一件极要紧地事,一边极力思索着,一边说道:“你说的这几条建议都不错,就这样办。海外土著新婚之夜后的十个月内所生下的子女,均自动拥有大明国籍。父母中有一人是大明国民者,也自动拥有大明国籍……”
说到这里,朱棣突然灵机一闪,想到了刚才接到报捷奏折时为什么会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
是了,不对的地方不仅仅是朝廷官兵霸占财物和战俘,没让当地少数民族有邑贵族喝汤。更重要的是,那份奏折中根本没提及此战中有邑贵族伤亡多少,更没有提及请求将战死的有邑贵族及其私兵进入烈士陵园的事——上次神机营前往漠北扫荡成功后,报捷奏折本身自然不可能记载战死者姓名,但其附件中却将战死者名单全都列了出来,包括了兀良哈有邑贵族及其麾下的私兵!
想到这里,朱棣的脸已经完全阴沉下来。
朱高炽正聚精会神聆听他前头指令,正在高兴父皇接受了自己地建议,却猛地看到朱棣这副神态,不禁一怔。
朱棣却并没有发作,咂吮了一下嘴唇,对御书房里侍候茶水巾栉笔墨纸砚地随堂太监黄俨喝道:“去把马骐叫过来!”
黄俨最知道这主儿脾气的,听得皇上地命令,立即三步并作两步迅速走了出去。
听得脚步声渐渐消失,朱高炽小心翼翼地问道:“父皇,这会儿叫马骐过来干什么?”
“干什么?”朱棣咯咯一笑。“自然是派东厂查明一件事!”
“这次平定安陲有邑云骑尉东丹染戎的叛乱,若说官兵没有一人死亡,朕也信得及。但攻入寨中后,一开始负责围攻主屋的却是有邑贵族。这期间难道有邑贵族的私兵也没有伤亡吗?若有伤亡,既然是随同官兵作战,那便将死者名单报上来,也便于进入烈士陵园嘛。”
“朕想知道,有邑贵族必定存在伤亡,但报捷奏折里却没有提及,这到底是什么缘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