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疙瘩小说网新网址www.xgedda.com,或者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报,《大秦新闻》、《贺兰学报》、《中兴商报》十五文一份!《长安文苑》十三文,《中条见闻》十文一份!”有报童稚嫩的地声音在店内响起。
“小孩过来,《中兴商报》何时涨了五文钱?不是一向都是十文钱吗?”有客人表示不满。他们大多数是商人,最想买的当然是《中兴商报》,因为这商报上除了有朝廷最近最新地重要大事,还有他们最关心的商讯---这关系到他们买卖赚亏的大事。
“大叔,这不是下大雪了吗?路上不好走啊!本地的报纸仍是十文钱。”报童回答道,却振振有词,“我这里只余下二十份,我还告诉你整个中条驿只有我一人卖报。您老要是嫌贵,那就别买!”
报童有恃无恐的话令众商人气急。却不得不骂骂咧咧地多付了五文钱,有不识字地只好等着别人复述。
《中条见闻》是麻革等人筹办的,他们第一次见到《大秦新闻》就意识到办报是一件极有影响力地事情,后来又见到了贺兰书院刘翼办《贺兰学报》,也就办了《中条见闻》。
《中条见闻》虽然也大多谈地是学问,却是时常站在《贺兰学报》的对立面,双方你来我往地文攻了数次,但这也仅是就文学进行求真论道而已。===只是麻革等人时常抒发悲天悯人的论调,借诗抒发家国不幸身世飘零之意,常遭到更多报纸的嘲讽。倒也吸引了不少看客。
“几位夫子,新出的《燕赵风闻》要不要?只要九文钱!”报童来到麻革等人面前推销。
“何时有了《燕赵风闻》?好大的名头啊!”陈庾奇道。他除了自家办的报纸,又买了几份不同的报纸。纷纷开始阅读起来。如今真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那《燕赵风闻》名字起得极响亮。仿效他报的格局,却是真定史天泽所办,好几篇都是文人因他慷慨解囊救助贫民而写地马屁文章,顺便还提到史天泽对秦王臣服已久,日盼秦军北上南下“光复燕云”云云。却不知真假。
“史氏所办之报,文章主旨落了下乘。差得太远了。”李献卿评论道,“报纸真是一件极好地创举,朝廷政举可风传天下,令官民百业皆知朝廷法度,不为污吏所掩。民间有不平事亦可直达上听,令奸人无处藏身,利于吏治清明,人人都是御史,人人都是谏议大夫!看来秦王确有过人之处。”
“原来史某人也开始办报了,看来此人倒也不算太笨。”麻革不屑地笑道。“会借着办报为自己歌功颂德。只是对自己发家史只字不提,他怎不言史老匹夫曾将我河朔十万无辜百姓押至漠北为奴之事!”
那一边陈庾却读着《大秦新闻》道:“除夕之夜。^^^^贺兰山中一声巨响,惊天动地,五十里外清晰可闻。有人传言此乃雷公发怒,将降灾于吾国吾民,有无知小民人云亦云,妖言惑众,聒噪谣言,徒增纷扰。更有人入山膜拜以为祛邪。
枢密院副使郭大人、工学少卿余大人、朱大匠师等近日接连辟谣曰:此乃工学及兵工场联合研制新式火器所致。
又有工学官员奉旨向本报透露,此新式火器,以火药催发,可射二十斤铁丸弹,威力惊人,两千步外透墙而入,无坚不摧,虽百万雄城亦可一鼓而下。我军自此如虎添翼也!”
陈庾哑然失笑:“这是何等神兵利器,竟能两千步外透墙而入,还是二十斤重的铁丸?满纸胡言!这报上所说地时事,诸位只能信它一成。”
他这话真是说对了,工学联合贺兰兵工场在枢密院地主持下,正在研制火炮,只是大小官员及工匠们太想办成一件大事,不顾辛劳,竟在除夕之夜紧锣密鼓地进行秘密试验,结果发生了意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倒也证明这火器确实相当“厉害”。又因引民猜疑,官员们不得不登报辟谣,顺便将失败兵器地威力在纸面上提高了数倍。
而李冶正在读《中条见闻》,上面有一篇关于避讳的文章,正是他左手的陈庾陈大才子所写的大作,表面挑出古今避讳之逸事侃侃而谈,实是暗讽秦王赵诚。
“诚字就是秦王的名讳吧?”李冶恍然大悟。他并非不知道秦王地姓谁名甚,只是一直隐居晋北钻研学问,看了陈庚的这篇大作,才猛然想起。李冶原名叫李治,朝廷禁止平民和古代帝王同名,于是减去了一个点,改名叫李冶,唐朝地皇帝跟他隔了几百年。所以陈庾的这篇文章对他极有吸引力。
“赵诚就是秦王,秦王就是赵诚。什么讳不讳的,若是全秦国的人都因一人而避讳,那岂不是令所有人都竞相作伪?”陈庾高呼道。他这话一语双关,秦王名叫赵诚,若是大臣上表官员行文举子应试,遇到“诚”字都改为“成”或空一字,不正是让所有人不“诚”实吗?
陈庾是个愤世嫉俗之人,一向蔑视权贵,嗓门大了点,店内众宾客纷纷窃窃私语,向店家打听此胆大包天之人是不是活着太腻味了?文人的脾性有时让人难以理解,说他们刚烈吧,并无上阵杀敌或者知难而上的勇气,避难阳首山一直是他们的首选;说他们怯懦,可是却又敢蔑视杀身之祸,敢言他人所不敢言。大概是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