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疙瘩小说网新网址www.xgedda.com,或者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小子如此缺乏管教,朕定要亲自出手教训。”他的话语坚定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说罢,朱棣手指着御案上那凌乱散落的奏疏,怒火中烧地继续痛斥道:“瞧瞧这些人……可有一个有出息的?他们的父兄,哪一个不是顶天立地的英雄豪杰,可看看这些孩子,平日的管教究竟是何等的松散荒废!”他的声音愤怒而又充满了失望。
边说着,朱棣又随手捡起一份奏疏,打开之后,怒不可遏地念道:“天子守国门,愚臣以为……大明国祚之要,在于迁都……”
刚念到此处,朱棣突然神情一滞,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瞬间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对劲。
这本是他随手拿起的一份奏疏,然而开头那“天子守国门”这五个字,却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朱棣和姚广孝的心头,让他们二人的内心掀起了惊涛骇浪。
君臣二人瞬间对视,皆是一脸的惊愕,瞠目结舌,不知所措,仿佛被施了定身咒一般。
尤其是姚广孝,脸色瞬间变得极为凝重,仿佛被一层厚厚的乌云所笼罩。他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道:“陛下,此子……怎会知晓此事?”他的声音中充满了疑惑与担忧。
朱棣此时也已收起了泪水,姚广孝的这句话,内里饱含着深深的深意。
所谓“天子守国门”,说白了就是迁都北平。
那么为何要迁都北平呢?历史上曾有说法,称是因为朱棣曾被封为燕王,驻地就在北平,故而对北平怀有深厚感情。
但这显然并非真正的缘由。
根本的原因在于,像朱棣这般雄才大略之人,对于当下天下的最大隐患心知肚明。
大明虽已一统天下,但心腹大患始终在北方。北方的游牧民族尽管遭受重创,但其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如此一来,大明便陷入了一个极为棘手的困境。要抵御北方的威胁,必然要集结精锐大军。
而南京距离辽东以及燕云一线,相距千里之遥,皇帝对于军队的掌控可谓鞭长莫及。如今这些边军尚且能够掌控,可谁能保证日后不会出现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当然,到了宋朝时期,为了防止边军势力过大,想出了一个所谓的“好办法”,那便是“强干弱枝”,即将天下最为精锐的兵马编练成禁军,全部派驻京城,置于皇帝的眼皮底下,如此一来,自然不必担忧出现骄兵悍将的问题。
然而,这样做的弊端同样极为显著。天下的精兵都聚集在京城,边镇的实力必然大打折扣。于是,当辽金和蒙古崛起之时,大宋朝廷只能一味地妥协退让,最终导致天下一统的局面土崩瓦解。
朱棣久居边镇,对于大明未来可能面临的这种困境洞若观火,而且深知这个问题几乎无解。
要么放任边军势力膨胀,要么放弃大明的边防,无论是唐朝还是宋朝的军制,都无法令他满意和接受。
在靖难成功之后,朱棣和姚广孝曾就这个问题展开过深入的探讨。
最终,姚广孝提出了迁都北平的战略设想。
只要迁都北京,那么天下的精兵便可部署在北平一线。这些兵将既在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不必担忧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北平本就是边镇,一旦有北方蛮族入侵,这些精兵既是拱卫皇帝的禁军,也是驻防边关的边军,可谓是两全其美,一举两得。
朱棣其实在那时,就已经下定了迁都的决心。
只不过……
此刻朱棣手中紧握着这份奏疏,眉头紧锁,如同两条紧紧缠绕的蚯蚓,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因为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
迁都之事,干系重大,影响深远。一旦启动迁都的计划,不但要耗费巨额的钱粮,这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更为关键的是,皇帝前往北平,文武百官也需随之迁徙。
然而,这些文武百官以及众多的勋贵大臣们,早已在南京城安居乐业,过着舒适惬意的生活。且不说别的,相较于繁华富庶、纸醉金迷的金陵,北平几乎可称得上是苦寒之地,条件艰苦,环境恶劣。
况且此时,朱棣刚刚登基不久,皇位尚未坐稳,人心尚未完全稳固。倘若此时贸然提出迁都,恐怕会引发天下大乱,局面难以收拾,甚至可能威胁到他的皇位和统治。
所以,朱棣和姚广孝最终商定的策略是,此事万不可操之过急,必须小心谨慎,步步为营,而且必须严格保密,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在这天下间,真正知晓这一想法的,唯有朱棣和姚广孝二人,绝不能让第三人知晓,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动荡。
可如今……一个少年,居然呈上了这样一份奏疏。
姚广孝望着朱棣,眼中流露出深深的疑虑,那目光仿佛在询问:“陛下,莫非是您将此事泄露了出去?”
朱棣也同样用怀疑的目光看向姚广孝。
但转瞬之间,二人又都打消了彼此的猜疑。毕竟他们相互了解,深知对方皆是行事谨慎、心思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