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
此时已经乱作一团。
听闻秦国大军即将进犯,王公贵族已经开始收拾金银细软。
谁都知道,燕国与秦国相比,肯定是鸡蛋碰石头。
毕竟秦国已经灭亡了韩赵两大强国。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有人对燕太子丹擅自派刺客行刺秦王之事愤恨不已,这不是没事找事么。
也有人赞同燕太子丹派刺客行刺秦王。
毕竟秦国太具有侵略性了,先灭了han国,又灭了赵国,兵峰直指燕国。
谁知道什么时候秦国大军就过了边境攻打燕国。
燕王宫。
燕国重臣也在讨论秦国来犯之事。
朝堂之上群臣矛盾激烈。
燕王喜焦急的坐在王座之上,看着底下针锋相对的群臣。
“诸卿,有何良策?”
燕王喜再次问道,言语中惊惧之情溢于言表。
大臣们此时都有些看不起自家王上了。
王上如此怯弱,如何能抵挡秦国大军。
但是,食君之禄,担君之忧。群臣还是比较忠诚的,谁也没有开口说投降之事。
“大王,如今之计,只有扩军备战,举全国之兵才有一丝胜算。”这是力主抵抗的大臣在建言。
“大王,除此之外,当派使者前往齐国和楚国,以及受秦国压迫的代国,联合来抗击秦国大军。”这该是纵横家学派的大臣在建言。
“大王,派使者前往齐楚两国以及代国游说联合抗秦是上策,但是代国乃是赵国公子嘉逃到代地之后自立为王的。
赵国被秦国灭国后,军队损失殆尽,恐怕代国没有多少实力,不肯出兵。”
有大臣分析道。
“上卿此言差矣。赵国为秦国所灭,作为赵国之后,公子嘉必定对秦国恨之入骨,吾国若派使者联合攻秦,其必定全力反秦。
再则,代国骑兵凶猛彪悍,就算代国无法攻击秦军主力,但是袭击粮道也是一大助力。”
有大臣出列反驳道。
“卿言之有理,那便由卿亲自出使代国,事成后寡人必大赏。”
终于有了一个有用的建言,燕王喜连忙采纳。
“还有齐楚两国哪位爱卿愿意出使?”燕王喜再次询问道。
又有两位大臣出列愿往。
“大王,我们是否派遣使者出使秦国求和?就算不能求和也可以拖延时日。”又一位大臣出列建议道。
“听闻秦王嬴政命秦国帝师一月内灭亡我国,求和或可使其逾期,到时候齐楚两国看到如此情况,也会更加积极救援。”
“爱卿所言甚是,不知何人敢出使秦国?”
燕王喜一听,满脸喜色,连忙追问。
但一时间竟无人应答。
出使敌国,群臣都有些犹豫。
虽然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可谁叫燕国刚派了刺客去行刺秦王,而且也是以使者之名去的,要是秦军把使者当刺客杀了,那就死的太冤了。
眼看无人愿意出使,太子丹终于出声了。
“大王,臣愿往。”
太子丹一脸平静的回道。
虽然因自己的擅自行动给燕国招来了强敌,但太子丹却认为自己没错。
秦王嬴政虽是敌国君王,但确实雄才大略,杀伐果断。就算太子丹也自认比不上,所以必须除掉。
哪怕用上一些非常手段。
只可惜行刺失败。
听闻是被秦国帝师所阻,太子丹也只能感叹天不佑燕国。
“大王,太子丹不能出使燕国。”一位亲近太子丹的大臣反驳道。
“既然荆轲行刺秦王失败,就算派太子丹前去,秦国也会以此为借口攻打燕国。
此时秦国上下已经厉兵秣马,主动求和只会自取其辱。只有击退秦军才有求和的机会。”
“哼,燕国此番祸事就是太子丹惹出来的,正该他去解决。若不是他让荆轲去刺秦王,秦国也不会举兵来攻打燕国。”
“大王,臣请求杀太子丹以向秦国求和。”
一位大臣恨恨的说道,随即一片赞同声。
“大王,臣请求杀太子丹以求秦国退兵。”
“臣赞同。”
“臣附议。”
一时之间燕王喜颇为被动。
说实话,燕王喜对这个儿子是颇为赞赏的,其杀伐果断胜过自己。只是此次行刺秦王之事影响太大,而且行刺失败。
此时燕王喜也不好回护。
“哈哈哈,诸位同僚也太过谨慎。”一声刺耳的大笑声传遍大殿。
众人一看,原来是太子丹宾客徐幽求。
徐幽求,han国人,纵横家,传闻为鬼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