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北曹军大营,曹操手中扔掉手中战报,一把推翻桌子上的竹简:“徐晃误我!徐晃误我啊!”
郭嘉面无表情,默默地把地上的竹简一个个捡起来,又慢慢放在桌子上。
曹操痛心疾首:“可惜了奉孝的妙计。本来,我能倚靠此战收复北方。可是徐晃小儿竟生生葬送了我25万大军!那可是25万大军啊!我的心血啊!”
言罢,曹操想起了自己最疼爱的儿子曹植还在军中:“子建回来没有?”
全场肃静,众将噤若寒蝉。
郭嘉宽慰道:“吉人自有天相!子建公子福泽深厚,一定会没事的。”
曹操急令:“曹仁,去邺城附近搜寻三公子,找不到三公子就提头来见。曹洪,你去领兵接应一下,把逃出来的士兵安置安置!”
受到一连串打击,曹操的头痛病又有了发作的征兆:“奉孝,我25万大军为何会败?”
郭嘉连声感叹:“先是增灶之计,故布疑兵,又以空城诱之,再引漳河之水,环环相扣,杀人于谈笑间。司空,袁熙用兵奇诡啊!”
——没想到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袁家二公子竟然如此了得。袁绍,你生了个好儿子!
曹操继续郁闷:“不是说,袁家的几位公子皆是平庸无能之辈。怎么这个袁熙……”
郭嘉遥望远处的邺城:“司空,邺城已是一片泽国,攻取无望,我军兵力折损过半,不如退兵吧。”
——也只能如此了。
看着曹操愁苦的模样,郭嘉甚是担忧:“司空也不必过于神伤,袁家公子貌合神离,我们退兵之后,他们必定兄弟阋墙!”
邺城内,一片王阳,但是,六十万军民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曹操的大军退了,邺城之围已解,他们终于不用遭受兵败屠城的命运了。
街头巷尾都在讲述着袁熙的事迹。他在此次邺城之战的表现被编成了一个个的故事。
营造哀兵之势、智联四方豪杰、增灶计诱曹兵、空城设伏、水淹邺城……
在百姓口中,他俨然成了一位智勇双全的战神!拯救邺城的救世主!
此时,万众瞩目的大英雄正在冀王府的屋顶上晒着太阳。
他的身边是把藤椅,藤椅上是一个垂垂老者,此人正是北方四州的主宰,冀州王袁绍。
——父王受苦了!都是孩儿不孝,放水淹了邺城,让父王到处辗转。
此时,重病中的袁绍精神却很好:“无妨无妨!只要能拯救我邺城百姓,就是让为父身死,也值了!”
说着,袁绍指指楼下满园积水:“你的战绩我都听审配说了。干得不错,跟年轻时候的我很像!”
——儿臣惶恐,父王谬赞了,您平黄巾、诛邪宦、讨董卓、收冀州、灭公孙瓒、平北方四州,一世英豪。岂是儿臣能比拟的。
袁绍摆摆手:“可我还是败给了曹操,还被他逼到这个份上。”
看着袁绍那悔恨的神情,袁熙劝道:“父王!要不是您病了,曹操岂是你的对手。”
袁绍轻笑一声,不置可否,而是转移了话题:“曹操说我外宽内忌,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熙儿以为如何?”
袁熙迟疑:“那是曹贼胡说!您平素有德政,河北军民都愿与您同仇敌忾……”
——他说得对!我确实不适合做一代霸主。为父这样的人,只适合做一方父母官啊!
——父亲……
袁熙正要说些什么,却被袁绍打断了:“熙儿!经过这些年历练,你成长了许多,颇有急智。为父去了以后……”
——父王休要瞎说!您一定会长命百岁的。你的病过一段时间就会痊愈。
袁绍摇摇头:“不要安慰为父了!为父的身体自己心里清楚。等为父不在了,我希望你能保卫冀州百姓。为父在这里这么久,早已把此地当成了自己家。所以……”
袁熙郑重起誓:“父王放心,我一定会竭尽全力,保卫冀州!”
听到这样的回答,袁绍如释重负,接着抛出一句狠厉的话:“如果,尚儿不堪大用!汝可取而代之!不过,要善待尚儿!”
袁熙惶恐:“儿臣不敢!”
王位不王位的,袁熙倒是没放在心上,让他担忧的冀州:守护冀州?父王给自己出了个大难题啊!
刚到住处,一艘木筏从他的门前划过。
隔着老远,袁熙就听见了诸葛卧龙兴奋的呼唤:“主公主公,好消息!我们抓到了曹植。”
一个被五花大绑的白衣青年出现在桥头,他的身后是十多个强壮的士兵。
这个青年眉清目秀,眉宇间有着一丝书生意气,双眼紧盯着袁熙,投出了仇恨的目光。
看到竹筏上的白衣公子,袁熙也很意外:这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曹植曹子建?确实有几分帅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