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疙瘩小说网新网址www.xgedda.com,或者下载app访问,点击下载app
一众书生了,一个个象打了鸡血似的,竭尽所能地表现自己。尤其是陈公子和李公子也是大戶人家公子。虽然和石家相比不算豪门,但是家境也算富甲一方的。所以他们在石小姐来经馆听课时最为兴奋,常跟在左右献殷勤,但石小姐哪里瞧得上这些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总是一副冷若冰霜的样子,拒人千里之外。就连近身侍女兰儿也同样高冷。这些人见献殷勤这招不奏效,转而和石小姐的大哥石中玉拉关系,妄图走兄长路线,石中玉也乐得有一班马前卒鞍前马后,前呼后拥的,好不威风。反倒是年龄最小,穿着朴素的宋安吸引了石小姐的注意,在一帮纨绔子弟当中,朴素寒酸的穿着,显得格格不入。
因为上次诗词大会宋安的出彩表现,令他引起石小姐的注意,很好奇这个乡下穷小子何以有此学识。但是由于宋安的年龄尚小,所以石小姐还未往择婿方面想,只是对宋安好奇而已,想不到一个小小年纪的农家子弟便有如此才华。所以这段时间里,她和侍女兰儿上经馆的次数多了,也想看看这个宋安有何过人之处。当然,宋安还是一如既往的低调沉稳,只是埋头苦读,没有象那些人一样,一副登徒浪子模样,因为在石小姐冷若冰霜的外表下,宋安确实拿不定石小姐的心思,恐怕会适得其反,况且现在的身世也不合适,所以宋安决定等待下去,等待那合适的契机出现……
至于经馆学习的内容就有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书经》,《礼记》,《易经》,《春秋》。这些是必读的,无一不是大部头。
选读的还包括历代流传下来的诗词歌赋等,内容都是长篇累牍的,如果没有发明纸张,都是抄在竹简上的话,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不为过。
还好宋代已发明了纸张,所有这些书籍如果一般人都将这些内容记熟,没三五年时间可不行,但这些自是难不到宋安,他仅花了两个月时间就将经馆书架里的上述书籍都看完了。
宋代虽然有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当时因为得不到推广和应用,所以很多书籍都是手抄本。偶有些印刷本的,但都是雕版印刷居多,活字印刷的极少。正是因为印刷效率的低下,极大制约了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所以不是每个书生都有书的,要读就要向袁先生借来读,但僧多粥少,只能轮着来借读。这个时候就彰显出读书效率的重要性了,以宋安一目十行的本事,以及超强的记忆力,自是秒杀经馆里的一众书生。
当然其他人也可以抄写上述书籍,但要抄完那可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时间,况且纸笔墨也不便宜的。一般人也负担不起的,所以很少人如此做,有的只是抄写部分内容来读的。
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石公子石中玉,石府里可是有个藏书阁的,里面有海量藏书,内容分门别类,包罗万有。平时到私塾都是由伴读书童背着书本来。所以他是不屑于和其他人争书看的。至于那些海量藏书他自己看了多少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经馆里的读书生涯肯定是枯燥无味的,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也因为有此动力,经馆里的学子们都孜孜不倦的读着那一本本大部头,因为他们都有共同的梦想,“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至少袁先生每天不厌其烦地向他们灌输这一理念。
看到学子们的读书劲头,袁先生脸上充满笑意,因为半年后,就要迎来每隔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了。石家村私塾今次是最有机会长脸的一次了。希望今次科举的成绩可以超越桥头镇私塾,这么多年都被桥头镇私塾压制着,袁先生是很不甘心的,盼这一天已很久了,这次是最有希望的一次,是很有底气的,因为今次他有一张王牌宋安,自从上次诗词大会,宋安的表现可是颠覆了袁先生对他的看法,看着慕名而来日渐增多的学生,袁先生不禁憧憬起未来怎样招募人手扩大私塾了,这里面也算藏着他的一点点私心。当然他的初心还是如何为大宋努力作育英才的。
手机支付宝搜索752672374即可领取作者发的红包,赶快参与吧!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下一章,请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