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洲的日本,一战结束后,经济始终处在波动之中,但是日本经济在1921年的“中间景气”之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繁荣,停滞状态一直持续到大正时代的结束。尤其是1923年,日本发生了里氏7.9级的“关东大地震”。这次大地震从方方面面打击了日本的经济,在29年经济危机爆发以来,日本工业总产值下降了30%以上。1930年的批发物价比1929年下跌18%,1931年与1929年相比则下跌30%以上。股票价格的跌幅也大体相当,如果把1914年1月的股票价格指数设定为100的话,那么1930年6月跌至74,1931年9月再跌至69。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要满足其扩张本性就必须依赖国际贸易解决工业原料和商品市场,而经济危机却沉重打击了它的进出口贸易。1929年的外贸总额为43.6亿日元,1930年降至30。1亿日元,1931年又降至23.8亿日元。进口额1931年比1929年下降44%,出口额下降47%。受物价暴跌和外贸萎缩的影响,工业生产急剧下滑。1929年工业生产总值为77亿多日元,1930年降至59亿多日元,下降23%,1931年再降为51亿多日元,比1929年下降32.9%。1930年破产企业达823家,减资的有310家,1931年3月,陷于破产和停业状态的银行达58家。
另外日本农业更是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1930年4月每担大米的价格为26.91日元,同年12月降为17.7日元,而当时每担大米的生产成本却需要27—28日元,因此虽然稻谷丰收却由于价格暴跌而出现“丰收饥馑”。1929年春,每贯(3.75公斤)蚕茧的价格为7.57日元,1930年跌至4日元,1931年又跌至3.08日元,这又使占全国总农户4/10的养蚕农户遭受了致命的打击,养蚕地区的地方银行也有17家因此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