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疙瘩小说网”最新网址:https://www.xgedda.com/,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小疙瘩小说网 > 历史 > 大宋帝国征服史 > 第三十三章 经济(上)
基于搜索引擎自动抓取技术,源网站:http://www.31xiaoshuo.org/32/32291/16505274.html

大宋帝国征服史 第三十三章 经济(上)(2/3)

章节列表
怕不有两三百辆。

把车停在一处空位上,一个小吏便递过来一块号牌:“你是七百五十八号,等叫到你时,就快点过来!”

张大牛点头应了,看了看手上的小木牌,上面的几个数字他在军训时也学过,去年、前年的半个月的秋后集训,不仅仅是整天刺杀和走队列。

“七百五十八啊……”他仰头长叹口气,一大早便出门,没想到还是拖到了这么后面。

“五百零四!五百零四!”几个小吏在广场上喊了起来,很快,一辆大车便慌慌张张地赶了过去。

还有两百五十多人,张大牛知道了自己还要等多久。从座位下摸出一个篮子,里面装着浑家王氏今天一早就起来给他准备下的午饭。

填饱了肚子,张大牛用一捆干牧草喂了牛,便往车斗上一躺,在粮袋之上沉沉睡去。不知睡了多久,突然只觉得大腿一痛,猛然惊醒过来。

“七百五十八号!”一睁眼,便看见刚才给他发牌子的小吏正凶神恶煞的瞪着他,手上棍子正是把他打醒的凶器。

“七百五十八号!你是不是?!”小吏对着他耳朵大喝着。

张大牛把怀里的号牌掏出来,果然是七百五十八号。他抬起头,用敬佩的眼光看个那小吏,那么多人,他怎么记得一丝不错。

小吏可不管面前的人在想什么,拿棍子一戳张大牛,“还不快去!磨蹭什么?!”

“是!是!”张大牛连声应到。

赶着牛车,进了粮仓的院中。先验了稻谷的品质:两个吏员拿着个验粮的戳子,往几个粮袋里一戳,抽回来时便带出一点谷子,用手捻了捻,又放进嘴里嚼了嚼,然后在张大牛带着奉承的眼神和谄笑中,批了个合格,接着便是奴工们一袋袋的卸下粮袋去称量。

“九十七石八斗!”一通折腾后,粮官报出了这个数字。

张大牛点着头,擦了擦汗,这个份量与他在家里估算的差不多。看着粮官噼里啪啦打着算盘——这计算用的器物据说还是赵大王所发明的——张大牛也在心中计算着今次的能粜出多少钱钞。

今年收成好,县中的粳米米价已经降到了七十文一斗,而稻谷的收购价,最多也不会超过米价的四成——去壳、储藏、搬运都要损耗——也就是说一斗不会超过二十八文,一石就只有二百八十钱,按一百石算来就只有二十八贯多——东海的一贯是实打实的一千文,而不是大宋省陌后的七百七十文——而九十七石,拿到手就只有……

张大牛扳着手指,一时算不清楚,而粮官手上的算盘珠子却不再响了:“两百五十五文一石,九十七石合二十四贯又七百三十五文足!”

“二十四贯?!”张大牛惊了一下,不过立刻又冷静下来,跟预想的也差不了多少。

留足了明年的种子和口粮后,今天的秋粮卖了二十四贯,而几个月前,早稻则是三十九贯,加上出售牧草,他一家四口一年下来有八九十贯的收入。看似不少,但钱还是存不下来。

台湾依然是人少地多,无法招佃,三顷地光靠一家四口根本忙不过来,只能雇用奴工来劳作——撂荒是不可能的,如果被发现抛荒,或是庄稼长出来不及时收割,便会被官府没收田地,同时课以重罚——但农忙时节,一个奴工的一日工钱要两百文之多,还要管一日三餐,不但得让他们吃饱,还得见荤,今年单单花在了雇人上的钱钞,就有收成的一半。

剩下的那点钱,除去缴还贷款的利息和本金,还有家里两个小子去学里必不可少的笔墨纸砚和书本费用,以及给先生们的束修,就只剩二十多贯。再买些家常用品,逢年过节添置几身好一点的行头,也就剩不下多少。如果再加上参加村里乡里的社、会的份子钱,那便真是一干二净了。

这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叹着气,从出纳手中接过卖粮所得,张大牛一个个数过之后,小心翼翼地把一摞银叶钱、金花钱放进随身的钱袋里,登时撑得鼓鼓囊囊。不过他待会儿还要去县城里的钱庄分号去缴还贷款,等他从那扇大铁门中出来,这个钱袋便会瘪上一半了。

赶着牛车,离开粮仓。他曾听说在基隆城中的钱庄总号的地下,有一个极大的金库。金库的四面墙,连着天花板和地板,都是一层铅板,一层青砖,再加一层水泥砌起来的。里面存着的不是他袋子里的金钱银钱,而是一块块砖——金砖银砖!

听说那些价值连城的金银砖,在金库里堆得如山一般高,每次战后封赏,赵大王就会使人从金山银山上,搬上几百块砖下来,再用车子从地库里拖出来。当一块块金砖银砖被拖到有阳光照射的地面的时候,整个基隆城的天空上,都会闪出一层宝光。

张大牛低头看了看手上的小袋子,又叹了口气:‘真想见识一下啊!’

注1:北宋承袭五代十国的苛捐杂税,以类合并,统称之为“杂变”。其中名目繁多,如农器税、牛革税、蚕盐税、鞋钱等,即所谓“随其所出,变而输之”。杂交也必须随同两税输的。

注2:北宋的厢兵部队,有渡船、桥阁 -->>

章节列表